自貢歷史上的木刻書業(yè)
2024年04月23日 17:18:27 作者:方志雷 來源:自貢方志 審核:
今天是4月23日,恰逢第29個世界讀書日,讓我們一起打開志書,了解一下自貢木刻書業(yè)的歷史。
自貢人自古就愛讀書,旺盛的讀書需求又催生了發(fā)達(dá)的印書業(yè),據(jù)現(xiàn)有志書記載,明清時期,自貢地區(qū)刻印書籍即有名氣。清代后期,自貢刊印書坊以富順縣三多砦(今大安區(qū)三多寨鎮(zhèn))凝善堂和威遠(yuǎn)縣呂仙巖集生砦(今榮縣東興鎮(zhèn)呂仙村集生寨)玉成堂木刻書坊最為著名。凝善堂書坊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,常年有印、刻、裝、售、管理等人員30余人,玉成堂與凝善堂規(guī)模相似。凝善堂由三多寨鹽商顏昌英創(chuàng)辦。玉成堂由顏昌英之子顏曉凡、顏紫瀾創(chuàng)辦。因兩家書坊同屬顏家經(jīng)營,所以兩家刻板經(jīng)?;Q印刷和收藏。兩家刻板存書中,有的扉頁上標(biāo)有“板存(藏)富順縣三多砦凝善堂”和“板存(藏)威遠(yuǎn)縣呂仙巖集生砦玉成堂”字樣。
自貢市現(xiàn)存木刻印板圖書最早的版本,是清咸豐四年(1854)4月在玉成堂刻的《俗言》。現(xiàn)在能看到凝善堂最早的木刻板書,是清同治三年(1864)劉沅著的雜文集《正譌》。
凝善堂和玉成堂刻印了不少注重實踐的圖書。如講民間生產(chǎn)、生活的口頭用語的《俗言》;講保胎、育嬰、幼兒護理知識的《增補大生要旨》;講風(fēng)土民俗和民間歌謠的《思誠堂集》;講尊師重教的《遺訓(xùn)存略》;講人倫道義的《拾遺》等書。其間,也印了不少佛經(jīng)、四書、史易、占卜和啟蒙讀物與通俗讀物的書籍。凝善堂極盛時期(1920)刻印了《千字文》《百家姓》及演說人情世道的唱本,勸人為善和勸世文等各方面的圖書向自貢地區(qū)和鄰近縣以及川南和云南、貴州、湖北、廣西等地書販批發(fā)。
其間,較有影響的還有富順縣述古齋印書鋪。該書鋪開設(shè)于道光四年(1824),店主蘭述古本人就是技藝精湛的岳池縣木刻書板技師,受聘到富順縣刊刻黃靖圖編修的《富順縣志》。完工后,留在富順開設(shè)印書作坊,先后刻印了《女兒經(jīng)》《增廣賢義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幼學(xué)》等啟蒙普及讀物和《四書》《五經(jīng)》《感應(yīng)篇俗解》及佛經(jīng)、唱詞、曲藝等書籍,向自貢等川南一帶發(fā)行。述古齋印書鋪極盛時期有工人80余人。部分刻工流入自流井、貢井地區(qū),成為當(dāng)?shù)乜虝鴺I(yè)的技術(shù)力量。連艾葉灘這種幾百戶人的小鎮(zhèn)上,也有一家“舫春閣”木刻書坊。貢井小溪井神廟的木刻板書,現(xiàn)在能見到的是光緒壬辰年(1892)重刻的《佛祖金剛寶懺》。
民國時期,自貢木刻書業(yè)曾盛極一時。民國三十三年(1944)自貢44家印刷業(yè)中,有一半從事木刻印書。在石塔上(今中華路)一條街上,圖書店鋪里隨處可見木刻印本《三字經(jīng)》《四字經(jīng)》《百子歌》《謀夫案》《安安送米》《珠算歸除》及《三國》《水滸》選段等書籍。
民國24年(1935),自流井新美印刷公司率先采用鉛印技術(shù),鉛印作坊迅速發(fā)展,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,除歷書外,一般都采用鉛印,木刻作坊衰落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后,三多寨凝善堂刻印板散落民間,寨上幾乎家家都有木刻版用作瓦罐的蓋子。
富順縣圖書館收藏有凝善堂自清同治三年(公元1864年)以來歷年刻印的圖書,尚有15種99冊圖書。同時還收藏有玉成堂木刻板書10余種、貢井小溪井神廟刊刻木板書1種。